美股趋势转变:从降息预期到通胀预期,理解美元、黄金和股市的涨跌逻辑

导语:近期美股的走势验证了宏观上的重大变化,从交易的是”降息预期”转变为”通胀预期”。这使得很多人感到困惑,为什么美元和黄金都在涨,而美债却不跌?文章解释了当前的宏观交易逻辑,以及市场形成的新观点,即当前的利率水平可能是正常的而非高位。同时,作者针对不同资产类别给出了个人的投资观点和策略建议。宏观交易逻辑的变化使得传统的资产配置框架需要重新思考。然而,这一观点还需要时间来验证。

 

去年交易的是“降息预期”,经济数据好,就会继续加息,结果是美元涨,其他一切都跌。但“通胀预期”交易,经济数据一好,就变成了不加息不降息,叠加经济上行的环境中,全球定价的大宗商品涨,美元涨,美债跌,比特币跌,股市在高位震荡,这就是近期的宏观交易逻辑。
这个变化,是一、二月通胀反弹时开始出现,到美国3月季调后非农就业人口大超预期后正式确定,应该会延续一段时间。宏观总是在变化,不同的时期交易逻辑不同,大类资产的表现也不同,不能一直用同一逻辑去套用。

此外,我觉得市场可能开始形成一个新观点,当前的利率水平是正常的而不是高位。利率的高低都是相对,目前的利率水平未来或许成为常态。我国的贷款基准利率过去长期在4%以上,经济不是照样高速增长吗?美国经济未来几年持续高景气高通胀高利率,也不是没有可能。如果是这个逻辑,那些数据公布后,美元指数涨美债跌美股震荡的现象就可以理解了。 冷静相逢:大宗和美债利率的走势(两者同涨)对教条式研究员是极不友好的,众多前期声音洪亮的宏观策略首席最近基本上都没声音了。

回溯金价和利率的相关性,08年次贷、10-12年欧债危机、20年疫情放水等一系列事件导致各国进入MMT时代,使得利率和大宗负相关似乎成了一个真理,但从逻辑本源上讲,美元脱离布雷顿森林体系后,它的利率波动就不该与金价有强关联,如果往08年以前的时间段回溯,会发现两者波动率并无显著相关性。

现在市场给出的逻辑是,由于联储在21年对通胀判断失误、此后几次FOMC不断打脸,同时顶着高利率继续高筑债台,导致其货币信用体系的可靠性遭到定价资金质疑,进而对美元进行去法币化,换言之,接下来无论联储加息还是降息,都影响不了这个底层逻辑。

这个叙事最大的优势在于短期甚至中长期都无法被证伪,毕竟存量规模已经太过庞大,至少从近期的数据来看,咱们央妈和欧洲央行近年确实是黄金的主力多头,暂时还没看到要停止的迹象。

在这一点成立的基础上,那么衍生到其它大宗甚至大类资产配置的传统框架也都会全部推倒,涨跌的逻辑就该分开归因,比如利率高低都得干AI、工业金属(铜铝等)可以讲供给和制造业复苏、原油可以无视利率纯讲地缘、日股可以讲自己的Alpha.

这些类别中,我自己考虑下来定价相对不那么充分的还是银(博美国即将进入滞胀,周二晚上已经和大家聊过了),白银这一次不是讲单纯的金银比补涨(只是一个安全垫),后续如果进入滞胀,其工业属性还会带来一层乘数,假期翻了一遍,确实没有很正宗的股票,而且银作为伴生矿的属性,导致很多公司都已经涨过金或者铜了,可能稍微能看的就是xyyx、sdzy,还是得优先搞商品。

而其他的大宗类股票,假期市场已经集体学习过一次,短期热度偏高了,目前还是判断整个风偏不在上行周期,这种情况少去凑热闹,还是按波段的思路做。查看原主题

© 版权声明
THE END
喜欢就支持一下吧
点赞10 分享
评论 抢沙发

请登录后发表评论

    暂无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