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特锐德作为充电桩行业的领军企业,其充电运营布局已处于领先地位。特来电通过与地方国资合作建站,减少自投比例,一方面能够降低资本开支的压力,另一方面也能为后续公司规模化的智能运维铺路。
———————————
?特来电的充电运营布局处于领先地位
截至24年5月,特来电公共桩布局56.54万个,其中直流桩约34万个(直流占比60%,超行业平均40%占比),特来电月充电电量达10亿度左右,超行业第二名30%+。
?目前主要商业模式是和地方国资合作建站,减少自投比例
坚持和地方政府投资平台合作建站,减少用自有资金投建的比例。目前和地方政府合资公司数量达150+, 合资公司数较22年底提升40-50%。
通过降低自投比例,公司一方面可以把更多精力放在拓合作、拿订单、拓份额,为后续公司规模化的智能运维铺路。同时可以降低资本开支的压力,提升盈利的效率。
?从成长性和盈利弹性两个维度看特来电
1、成长性:
成长性根基于与新能源车保有量正相关:截至23年底国内新能源车保有量提升至2000万+,预计2030年国内新能源车保有量有望提升至1.2-1.4亿台,保守是当前保有量6X,按23年充电电量为93亿度,对应30年电量有望达550亿度+,考虑30-40%的设备自给率,按充电价格1元/KWh,对应约200亿收入,是23年的5倍+。
从具体成长性举措上看,除跟政府平台深度合作外,公司两方面加大布局:
1)和头部车企深度绑定,给国内外一线豪华车企合作建站,如奥迪(份额65%)、宝马(85%)、奔驰(50%)、保时捷(70%+)、凯迪拉克(62.5%),受益于其在国内建超充场站,如宝马奔驰联合在2026年底前在中国建1000座以上超充站。
2)大力推进充电设备出海:在英国为伦敦公交电动化提供充电产品方案;在东南亚为泰国/马来西亚等地石油公司、电网公司合作布局当地的充电网络;在南美与巴西大型运营商合作提供充电网规划以及整体解决方案。
2、盈利弹性:
特来电靠销售端和运营端两方面拉动盈利,销售端8-10%净利率,主要随规模放量。运营端的盈利弹性较大,具体体现在:
1)设备利用率持续提升:近两年公司的设备使用率持续提升,23年末较23年初提升约1pct(抛开季节因素影响)。我们预计随着新能源车保有量中私家车占比提升,对充电场站的使用粘性有望提升,有望拉动头部公司使用率持续提升;
2)早期设备出清,减值压力缩小:近两年公司加大对2018年以前设备的出清力度,伴随近两年公司自投比例降低,减值压力有望逐步减轻;
3)高毛利的增值服务收入增长,利润转化率可观:公司通过引入智能运维(计划于24年7月发布新一代运维平台),进一步提升运维效率/提升客户使用体验,摊薄运维费用。增值服务收入有望从23年的2亿提升至24年的3亿元,利润转化率较高。
从中长期维度,更广阔的利润弹性在于电费。特来电通过用储能电池(不管是车辆的动力电池还是梯次利用的储能电池)可以参与电费峰谷套利,以公司年度充电百亿度记,对应的电费峰谷套利空间广阔。
?投资建议
24年业绩测算:23年特锐德/特来电分别归母盈利3.7/1.2亿。
1)特锐德按23年3.7亿+1.3亿车补冲回(考虑15%的高新企业税费)对应5亿经营性,20%增速对应6亿利润,扣除掉5000万增量股权激励费用(股权激励费用从3000万提升至8000万),24特锐德的利润有望提升至5.5亿元。
2)特来电24年充电设备销售有望盈利3亿+,运营和平台收费整体盈亏平衡,按78%股权对应归母2.34亿元。
24合计利润有望达7.84亿元。按特锐德主业20X以+特来电200亿估值(今年3亿+利润),对应第一目标市值270亿,第二目标市值300亿+。
#最重要的点看好治理改善后,公司净利率有提升空间(传统业务去年5.6%,和同行明阳电气相比提升空间巨大)。
暂无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