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本周外资机构对中国经济发表了不同的观点。大摩指出,投资者情绪可能保持脆弱,外国资金外流可能在短期内持续,需要宏观经济改善、政府刺激力度和市场流动性支持。高盛认为,中国第三季度GDP增速有所改善,支持因素包括库存去库存、政策抵消力度加大和出口稳定。花旗则指出长期债券收益率上升是基本面和技术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桥水则认为中国正在进行长期去杠杆化,债务和资金外流问题仍然需要关注。各机构对中国经济的评估和展望有所差异,但对于债务和资金外流问题的关切是共同的焦点。
本周外资机构观点精要:
大摩:投资者情绪可能会保持脆弱,而如果没有有意义的宏观经济改善、政府刺激力度加大和/或额外持续的市场流动性支持,外国资金外流可能会在短期内持续。数据显示第三季度实际GDP走强,但名义增长依然疲弱,购房者的购房信心依然疲软。境外投资者从A股市场的资金撤出已进入前所未有的阶段,最近一次(8月7日至10月19日)累计流出金额达到221亿美元,为沪港通历史上最大。资金外流压力可能会持续到年底,因为在收益率较高的环境下赎回可能会进一步增加。
高盛:中国第三季度 GDP 增速环比有所改善,其推动因素包括库存去库存、政策抵消力度加大以及出口稳定,我们认为这种情况至少会持续到今年剩余时间。再加上本月上半月可靠的高频数据,我们将第四季度环比增长预测小幅上调至5.6%(2023年全年GDP增速预测5.3%)。因此,我们在战术上仍看好中国股市。尽管如此,鉴于中国面临的重大挑战,我们认为 2024 年的增长将大幅放缓。事实上,该国仍在努力应对长期的房地产低迷、持续的人口恶化以及债务繁荣的后果。
花旗:长期债券收益率的上升是基本面因素和更多技术因素完美结合的结果——所有这些因素在未来几个月可能仍将发挥作用。10年期国债收益率上升可能会取代进一步加息(在我们的基本情况下,美联储不会进一步加息)。但鉴于金融状况“不是太紧”,美联储不会试图压低收益率。美国第三季度GDP增长将超过4%,以及通胀的上行风险(核心通胀从最近的“疲软期”重新加速)。正如我们一直在写的那样,利率市场的“更长时间更高”定价可能会持续下去,直到有迹象表明经济活动正在放缓。
桥水:中国正在经历一个可能持续数年的长期去杠杆化过程。在过去几十年里,中国经济的增长依赖于房地产和基础设施投资等债务驱动的来源。但这种做法正在达到极限:债务负担正变得不可持续,与此同时,中国政府在这些领域的生产性投资正面临极限。债务负担给地方政府和房地产行业带来了脆弱性,而持续的房地产疲软已经通过财富效应和家庭支出减少对周期性状况造成了压力。与我们在西方看到的大规模协调的货币和财政宽松政策相反,中国的政策主要集中在克制和增量宽松上。展望未来,这一去杠杆化过程(以及人口迅速老龄化等人口因素)可能意味着中期增长将比近期历史上由债务推动的增长率更为疲软。
暂无评论内容